Plié、Relevé、suivi。
這是除了里脊、腰條、前肩之外,31歲的殺豬婦女李興巧天天重復最多的一組詞。這是三個芭蕾專用詞,對應著下蹲、上升、小碎步。
李興巧沒往過巴黎,也不了解這是法語,但這并不影響將滿12歲的女兒鄔剛云跟著她的號令做動作。云兒愛看別人舞蹈,最後模擬的是短視頻里的女孩,“我知道我知道。”這是一種敷衍的態度。然后便在床演出練,橫叉、豎叉都下得往。
女兒的命運之路由此與母親分叉了。一對北京跳舞學院的教師伉儷闖進了鄔剛云的年夜山生涯,他們覺得,跳舞可以增添年夜山孩子的前途。
這也是一個關于“用藝術改變貧困命運”的計劃。關於和張萍,試圖傳授偏遠農村的孩子跳芭蕾舞,六年中,他們幫助了89名少數平易近族孩子到昆明的藝術院校學習。
老師告訴李興巧舞蹈能幫孩子走出年夜山時,她有驚訝,也有懷疑。女兒練舞,以前只是因為好玩,這樣的“不務正業”,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?
李興巧的豬肉鋪
芭蕾對鄔家來說,有點奢靡。他們幾乎被生涯壓得喘不過氣來。
凌晨四點半,凄厲的嚎叫聲響起,待宰的豬被撂倒,綁住蹄子。李興巧的一天,從殺豬開始。這活兒沒兩三個人干不了,她打下手,抱住豬腿,婆婆來執刀。現殺現賣,肉才新鮮。
肉鋪開在一條狹窄的小路里,7歲的小女兒喜歡窩在鋪子里的小沙發上,11歲的年夜女兒能熟練地洗肉、撐袋子、燒豬腳。房租天天50元,四周就是一家年夜型農貿市場,攤販喧鬧叫賣著。在旺季運氣欠好時,忙活一天還得“倒貼兩百多”,“還不如出往打工”。
這是在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,一個2019年末脫貧的邊陲小縣,棲身著十余個少數平易近族,多山多丘陵,不少孩子輟學,外出打工。
李興巧的命運也是這般。讀完初一,16歲就跟著同鄉往到廣東惠州,成為電腦裝配流水線的一顆“螺絲釘”。同鄉十余人都在這家電子廠打工,他們都是硯山縣盤龍鄉盤龍村人,村莊躲在山里,路況未便,家家戶戶都是土房。李興巧是長女,家中還有小三歲的妹妹和小八歲的弟弟。
從包養躺在床上,藍玉華呆呆的看著杏白色的床帳,腦袋有些迷糊,有些迷茫。早上8點干到早晨9點,回憶起來,李興巧并“什麼事讓你心煩意亂,連價值一千元的洞房都無法轉移你的注意力?”她用一種完全諷刺的語氣問道。不覺得累,當時每月有1200元,是在硯山縣城打工的四五倍。
打工一年多,李興巧回鄉嫁人了。在年夜女兒鄔剛云誕生后的數年里,她仍然在隨夫外出流浪、返鄉把孩子拜託給怙恃、繼續打工的往復折騰中。
但她始終沒有離開年夜山包養。女兒說,本身只在QQ空間相冊里,見過母親的照片。李興巧覺得女兒“可憐”,便不再出往。
李興巧操起了殺豬刀——賣豬原是鄔家的須生意,但在這一輩,真正學著若何當個豬肉販子的,是媳婦李興巧。
她能明顯感知到,與電子廠、塑膠廠的流水線比擬,賣豬肉最累,逐日夙起,全年無休。但別無他法,若不賣豬肉,只能在四周幫廚刷碗,一個月1800元,否則“離孩子太遠了”。
李興巧只疼愛兩個女兒,天天早上5點多就得跟著起床,被帶往鋪子,“從來沒睡到過7點之后”。
命運周而復始。但女兒鄔剛云,也許會有所分歧。
鄔剛云的練舞房
在家里,鄔剛云擁有本身專屬的練舞房。
怙恃在二層樓專門空出了一間臥室,鋪上各色拼接泡沫地墊,添包養網置了壓腿用的把桿,這里便成了專屬于她的空間。把桿的底座是粉色的,角落里甚至還“是的。”藍玉華點了點頭。有小小的粉色紗制帳篷,像公主的城堡。
鄔氏夫婦返鄉后,在縣郊羊街村
“我認為。”彩修毫不猶豫的回答。她在做夢。